万博ManBetX布局10年终封神:揭秘《哪吒2》背后的动画帝国除此之外,彩条屋模式还涉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,包括前期创作、中期制作、宣发、上映和衍生品环节。
4.神话IP和奇幻类是彩条屋动画片的两个创作方向,其中神话IP在《姜子牙》和《哪吒2》中取得了成功。
其中有4部的主要出品方,都是同一家公司,它们是《哪吒》1和2,《姜子牙》和《深海》,除了这四部,排名第7的《大圣归来》,其主创人员还被它挖走了,这家公司就是光线传媒旗下的彩条屋影业。
从2015年成立至今,彩条屋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,陆续扶持了几十家动画企业,并打造出一种独有的生态体系,被业内称为”彩条屋模式“,正是这种模式,让哪吒系列横空出世,取得了今天的辉煌。
2015年7月10日,由十月数码制作的动画电影——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正式上映,此时国产动画已沉寂多年,所以院线根本不看好它,在《小时代4》等强敌的夹击之下,《大圣归来》的首日排片率仅有9%,和今年的《蛟龙行动》一个待遇。
当时很多观众,包括我都疯了,很多人都说,自《宝莲灯》之后,终于有一部能看的国产动画了,于是《大圣归来》被认为是国产动画的重新崛起之作。
10年后的今天,我们可以说,这个判断是对的,因为《大圣归来》的成功,严重刺激到了一个人,那就是光线传媒的老总——王长田。
光线传媒很早就盯上了动画电影,并在2012年投资了《大鱼海棠》,算是正式入圈了。当年光线传媒也准备投资《大圣归来》,钱都准备好了,但不知道什么原因,最后撤资了。
一看大圣这么成功,光线肠子都悔青了,但这也坚定了王长田做动画的决心,王长田曾说过,中国的动画电影有机会比真人电影更早,或者幅度更大地走向世界,因为动画电影是全球通行的电影语言。
于是在《大圣归来》首映后的第4天,光线传媒就秒投了《大圣归来》的导演田晓鹏,双方共同成立了十月文化。
2015年,光线传媒成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——彩条屋影业,专门负责动画板块的业务。所以业内管这种模式叫“彩条屋模式”,我管它叫“投资 + 孵化“模式。
在”投资 + 孵化“模式下,平台公司会根据产业链的关联性,主动入股一些初创公司,让他们先活下去,等有了产品之后,这些公司还能借用大平台的资源,去实现业务扩张,从而合体完成大项目。
举个例子,彩条屋刚成立的时候,除了投资了《大圣归来》的导演田晓鹏,总经理易巧还找到了饺子,因为早在2008年,饺子就凭借《打,打个大西瓜》这部短片火了,他也成立了工作室,但当时饺子穷的要死,只能通过做广告外包艰难维持。
投资田晓鹏和饺子等优秀导演,彩条屋就在产业链的最上游,也就是前期创作环节布了局。光线传媒认为,对于动画电影来说,最关键的就是导演和剧本创作能力,没有这个火车头带着,后面的环节再强也是扯淡。
但彩条屋采用的是”轻投资“理念,一般来说是只入股不入身。就拿饺子的可可豆动画举例,饺子,也就是杨宇的持股比例是56%,彩条屋只占30%,所以公司还是饺子的。
和《大圣归来》的导演田晓鹏合作的十月文化(霍尔果斯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)也是一样,彩条屋只占28%。
除了可可豆动画这样的上游企业万博ManBetX,彩条屋在中间的制作与特效环节,也开始投资公司,其中很多都参与了哪吒2的后期创作,比如“混沌星云”这个仅3秒的神级镜头,就是上海红鲤花了整整一年做的。
类似的还有北京大千阳光,北京彼岸天文化等等。像这样的企业,彩条屋一共投资了21家,所以彩条屋就相当于是一个公司联合体,起了一个孵化器的作用。
自1999年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《宝莲灯》上映之后,国产动画电影就陷入了长期的沉寂,计划经济下的”国企大制片厂“模式不行了。而在市场经济下,初创的民营动画企业,在好莱坞的夹击之下,更是举步维艰。
比如2006年上映的首部国产3D动画——《摩比斯环》,总投资1.3亿元,首周票房200万,比杀猪盘还狠。
只有《喜羊羊》和《熊出没》的“影剧联动” 模式,取得了成功。这种模式先通过电视动画积累人气,打造IP,火候到了就发行大电影,主要是贺岁档,因此有了稳定的票房收入。
但是“影剧联动”模式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那就是拍给孩子看的,导致“低幼化”严重,所以票房做不上去,比如2024年的《熊出没·逆转时空》,是同系列里票房最高的一部,总票房是19.8亿,往年也就几个亿。
所以当时大小公司各自为战,田晓鹏花了整整8年,一拖再拖,才完成了《大圣归来》,说实话也是赌。
从2016年5月到2017年9月,光线系通过现金购买和股权置换等方式,成了猫眼的最大股东,光线系(光线传媒和光线%。
猫眼是什么,那是全国最大的电影票务平台,很多人在决定看电影之前,都会先打开猫眼,看看有什么热门电影万博ManBetX,这时候猫眼就玩命推内容,所以猫眼在电影宣发、排片、票房统计等方面,有着强大的影响力,它甚至能主动制造热点。
同为光线系的兄弟,彩条屋蹭流量蹭到飞起,所以其多部电影的宣发工作,都有猫眼的参与,比如《大鱼海棠》、《我叫MT之山口山战记》。
这次就更不用说了,猫眼频频提高哪吒2的预测票房,从最开始的47亿,提到108亿,再到160亿。鉴于猫眼的巨大影响力,它提一次,互联网就炸一次,极大地激起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,我去什么电影这么炸裂万博ManBetX,我一定要去看看。
彩条屋甚至连衍生品环节都没放过,比如它投资的末匠文化,就是专门生产动画和游戏周边的,哪吒1和《黑神话》的一些手办,就是这个公司做的。
通过几年的布局,光线传媒完成了前期创作、中期制作、宣发、上映、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布局,一个动画帝国初见雏形了。
据我观察,彩条屋一开始也是懵逼的,毕竟刚刚入局,所以由着下面的公司折腾,于是就有了2016年的《果宝特工之水果大逃亡》、《我叫MT之山口山战记》、《精灵王座》这3部动画,结果全部以惨败收场,票房最高的才2500万。
只有光线最早投资的《大鱼海棠》表现不错,2016年获得了5.6亿的票房,但随后2017年的《大》、2018年的《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》又扑街了,直到2019年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出现,光线才迎来了转机,彩条屋模式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突破。
大家想想,这些神话故事都流传千年了,被老祖宗严选过不知道多少次,能传到今天,一定契合着一个国家的三观与民族精神,而且已经形成了集体记忆,只要你把这个传统IP与当代社会需求做嫁接,让观众产生共鸣,那一定大火。
神线年的《姜子牙》身上再一次应验,在剧情有硬伤的情况下,依然拿下了16亿人民币,要是当年没有疫情折腾,上20亿稳稳的。
除了神话IP,彩条屋的第二个创作方向是奇幻类,比如2017年的《大鱼海棠》,2023年的《深海》,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,但目前不如神话IP拿市场,不过在产业高度成熟之后,奇幻类才是主流的创作方向。
所以彩条屋正在打造自己的神话IP宇宙,类似于漫威这种,计划在2028年推出《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》,也就是《大圣归来2》。
《哪吒2》今年恐怖的表现,再一次验证了彩条屋模式的可行性。于是光线传媒准备梭哈动画赛道,王长田表示,2025年动画产能将占公司电影业务的60%。
从彩条屋模式的成功,我们也能看出来,随着电影工业化的推进,大电影公司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这也符合经济规律。
万事俱备的意思是,我们的市场足够庞大,养得起大制作,制作体系也工业化了,技术越来越先进,再加上文化上的家底太厚,有很多IP可以做。
我举个例子,我为什么去看哪吒2呢?因为预告片里有一个镜头,我看了之后直接坐起来了,那就是最的 “洪流大战”,仙妖两军对垒时,2亿个角色如同蜂群一般碰撞在一起。
当看到这个镜头后,我的第一个反应是,拿什么渲染的,这得用多少工作站,因为一个场景中,模型的数量越多,场景中的模型总面数就越多,总面数越多,渲染的时间就越长,所以你看一个3D动画的工作量,一般看模型数量就行了。
2亿个模型啊,怎么渲染?一查乐了,发现用的不是传统的渲染农场方式,也就是把几百台电脑连在一起连轴转,而是基于云计算的国产云渲染平台,这效率咔就上去了。
这就是全球第一工业国,给国产电影带来的底气,所以电影圈经常流传着一句话,叫“片尾名单里,隐藏着一个国家的半个工业体系。”
现在唯一缺的东风,就是彩条屋一开始最先干的事,找到优秀的动画片导演,因为在前期创作人才的储备上,我们是严重缺失的。
随着电影工业化的推进,手工作坊式电影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,人家大几千人的制作团队,你就几百号人,你拿what跟人家斗。
为什么去年票房不行了,有的说经济不景气,有的说受短视频冲击,全是扯淡,短视频平台现在是电影营销第一渠道,最强大的票房放大器,没有短视频平台,哪吒2不可能有这个票房。
最根本原因,就是我们这两年吃过细粮了,你拍的那些粗糠,着实咽不下去,把观众憋得是相当难受,所以哪吒2一上来就火了,这都属于报复性消费。
而咱们传统的电影人才教育,偏向于艺术,并不具备电影工业要求的工科思维,另外这分也不够,怎么能驾驭的了电影工业这台强大的机器呢?
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文化领域的现象级作品,其带头人都是半路出家,《黑神话》的冯骥是学医学工程的、饺子是学药学的、《流浪地球》的郭帆是学法的,就连10年前《大圣归来》的田晓鹏,也是学软件的,而且全都是985、211名校毕业的。
希望我们能尽快把人才的短板补上,加快出现的频率,别动不动就等个三五年的,如果不能让我们每年都吃上顿饺子,那就会像去年的票房那样死给你看,呼吁观众去拯救中国电影是没用的,你们得自救。